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神经放射科的ThomasGattringer教授在根据潜在的卒中机制探究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患者介入治疗前的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介入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和临床结果。结果于年6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of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各类研究均建议采用机械取栓术(MT)进行治疗。随着经验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多达90%取栓治疗都可以实现成功再通。然而,成功的再通并不总能带来良好的预后,软脑膜侧支灌注程度是决定患者临床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血管造影中不良的侧支状态与较大的梗死体积有关,同时取栓后的临床预后较差。慢性进展颅外颈动脉狭窄(CAS)的侧支循环较强,这可能与这类急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较好有关。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与近端栓塞(例如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栓塞)导致突然的血管闭塞相比,CAS患者发生急性前循环LVO卒中是否仍然具有更好的软脑膜侧支循环。尽管研究表明LVO卒中患者的侧支状态对病因学的预测价值不一致,但最近对MR-CLEAN研究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的急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侧支循环。但是,出于未知的原因,这种情况没有使CAS患者获得更好功能独立的机会。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神经放射科的ThomasGattringer教授根据潜在的卒中机制探究急性LVO患者介入治疗前的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介入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和临床结果。结果于年6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ofNeurology》上。研究方法
纳入7年内所有连续的前循环MT患者(排除颅外颈动脉闭塞和夹层),根据NASCET标准,将患者分为CAS≥50%组和无明显颈动脉狭窄组(非CAS组)。根据侧支循环评分方法(Tan评分,0分:病变MCA区域缺少侧支循环;1分:侧支循环充盈≤50%;2分:侧支循环充盈50%但%;3分:MCA闭塞区域侧支循环充盈%),在术前用CTA或MRA评估侧支状态,同时评估术后90天的梗死面积、不良事件和功能预后。图1.急性LVO脑卒中患者的不同侧支状态。a急性M1段闭塞患者行术前CT扫描时显示左侧高密度征(箭头),同侧颈动脉无狭窄(b),术前CTA的Tan评分为0,表明不良侧支循环(c,箭头)。另一例患者为左侧M1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d,箭头),术前CTA提示重度外颈动脉狭窄(e,箭头),Tan评分3分,提示良好侧支循环(f,箭头)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例LVO卒中患者,其中46例(16.4%)CAS≥50%。与非CAS组(n=)相比,CAS组卒中患者更倾向于有良好的侧支循环(76.1%vs.46.0%),两组的再通率相当。有CAS的LVO卒中患者在MT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更高(分别为19.6%和6.4%),既往存在的CAS是多变量模型中侧支循环状态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3.3,p=0.),但介入治疗后的梗塞面积和90天的功能预后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表1.病因为前循环LVO患者的临床特征。10例患者在取栓同时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一名患者在38天后接受治疗表2.不同侧支循环状态LVO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结论
LVO卒中患者,如果存在CAS≥50%其侧支循环状态更好,但90天功能预后独立于CAS,这可能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有关。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赵明主治医师
医院
审校
卢旺盛教授
医院
终审
洪波教授
医院
不同侧支循环状态取栓术中血压水平及稳定程度对预后的影响
合并远端血管皱缩的颈内动脉近全闭塞行支架置入术预后分析
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的血栓CT影像特征
版权声明
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