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肝胆外科再创佳绩

近日,我院肝胆胰外科成功为一名肝硬化,门脉高压、巨脾伴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高龄患者实施了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我院肝胆胰外科在诊疗技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患者杨某,女性,7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半年,再发黑便4小时”于年03月07日22时入住消化内科。因“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贫血;2.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食管静脉曲张;3.腹腔积液;”于年03月15日15时01分转入我科。患者近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次呕血、黑便,医院诊断为“1.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贫血;2.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并建议行介入TIPS治疗,因患者年龄高,肝脏功能Child:B级,患者家属未选择该术式治疗。于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黑便2次,每次量约ml,呈柏油样。自感上腹部不适,伴头晕、心悸、自汗。为求诊治,急来我院。经过我院消化内科给予抑酸、止血、保护胃黏膜、补液等对症治疗,复查粪常规+OB正常后。应家属强烈要求并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愿望,经我科王锦龙主治医师会诊后,转入我科。并上报主管副院长启动院内专家学术委员会进行病例讨论,在讨论中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其检查结果,最终考虑患者由于长期门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导致肝硬化,属于肝前型导致门静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肝胆外科学术委员会组长张小弟主任医师、教授指出:因患者2年前发现不明原因门静脉血栓导致门静脉高压,从本次入院增强CT及门静脉彩超等检查显示,门静脉宽度、通畅性尚可,可见少量血栓存在,呈海绵样变性改变,无明显梗阻,为稳定性存在。在由于近来患者反复出现呕血和黑便,根据外院门静脉系统成像三维重建发现,胃后静脉重度瘤样曲张,导致短期内反复多次出血,数次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故有明确手术指征,其次家属要求手术意愿坚决,可考虑进一步手术治疗。但是该手术存在最大的风险是术后致死性门静脉再急性栓塞,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发生,为了避免以上风险发生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阿斯匹林泡腾片纳肛干预门静脉血栓形成(PVST)等治疗。

1

术前检查

积极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后,在肝胆外科张小弟主任医师、教授带领科室王锦龙主治医师,刘洋住院医师、杨鑫宝医师于3月23日实施了脾脏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术中探查发现患者脾脏增大明显,门静脉及属支静脉明显增粗,部分属支血管瘤样改变,直径2~3cm不等。肝脏硬化,表面布满小结节,伴有少量腹水形成。在张小弟教授带领指导下,术中仔细解剖,细致轻柔操作,凭借丰富的经验及娴熟的技术,阻断脾动脉,离断脾周韧带,切除巨脾后,保留胃左静脉的主干,而逐一离断其进入食管下段、胃底贲门及胃小弯侧胃壁的曲张穿支静脉;手术历时分钟左右顺利结束,术中出血约ml,术后24小时内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直肠外用阿司匹林泡腾片纳肛,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PVST)等治疗,术后恢复顺利,现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已经开始进流食,腹腔各引流管已去除,复查门静脉彩超未见血栓形成,腹腔积液消失,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上升;病理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准备出院。此次治疗得到了影像科、消化内科、手术室、麻醉科等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

术中仔细解剖,轻柔分离,选择该术式,止血效果好,患者术中出血减少。

3

术后标本

手术后经直肠给阿司匹林是我们承担的陕西省科技厅研究课题,既能减少术后腹腔出血,又能降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

4

患者术后可自行离床活动

门脉高压症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时宜先采用积极内科治疗,待出血停止,肝功能改善后行择期手术.断流术止血效果满意,一定程度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且有助于肝脏功能改善,杜绝血细胞的破坏。似可作为门脉高压症并发出血的首选术式。此项手术技术为普外重点专科必备的重点技术项目之一,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术后发生出血、肝昏迷、爆发性感染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的机率大,是普外科高难度手术之一。

END

肝胆外科门诊:医院一楼西侧

住院部:医院综合楼9楼

24小时健康-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wkh.com/jbjs/13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