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新医大一附院于湘友、马彩玲、卢晓梅、任伟新、严媚、周晓辉六名专家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近年来,新医大一附院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学科梯队人才建设,医院人才队伍内涵式发展,截止年,新医大一附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数达38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设立于年,是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项奖励制度。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爱护、凝聚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医大一附院将继续为充分发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作用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医大一附院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湘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
于湘友教授行医30余年来,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临床和教学一线,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与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科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信赖和尊重。
他擅长心血管外科术后、神经外科术后重症监测治疗,外科复杂、危重、疑难并发症处理,外科危重患者的循环、呼吸衰竭治疗、营养支持,SEPSIS与ARDS诊治、危重患者评估,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的临床监测应用,ECMO的精细化管理,器官移植术后、复杂创伤等ICU综合管理,运用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众多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学术思考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为新疆重症医学发展培养了一批坚实的后续力量。
年1月,于湘友教授临危受命自治区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承担全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指导工作,医院开展ECMO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自治区新冠医院,他与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队夜以继日坚守岗位,深入病房,与死神赛跑,与病毒较量,科学救治每一位患者。于湘友教授用医者仁心的情怀和担当,心系群众、不放弃每一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次救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实际行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积极努力。
于湘友教授长期致力于重症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在脓毒症诊治、ICU院感的防治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培养了5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及核心期刊专业论文篇,主编、参编、参译论著近十余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新疆医学科技奖多项。
于湘友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先后荣获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自治区“三育人”先进个人,抗疫学术先锋荣誉称号。
马彩玲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医大一附院妇科中心主任,妇科学术带头人,第一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
马彩玲教授扎根新疆35年,一直奋战在临床教学第一线,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带领团队努力工作。她率先在疆内开展单孔腹腔镜、妇科加速康复、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开展极具个体化,微创化和人性化的治疗方案;积极推进肿瘤多学科会诊(MDT)工作,以循证的观点,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协作,以求最高质量的诊治患者,为新疆妇女的健康保驾护航。
身为一名教师,在医学诊疗和医学教育的道路上,她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教书育人。马彩玲教授带领的妇产科学团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率先在教研室开展任课老师全脱产或半脱产试点,保证教学工作充足的时间和力量。她一直致力于本科生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先后建立妇产科多媒体课件库、手术视频库,并定期更新。借助自治区级及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契机,将翻转课堂、模拟医学教育、思维导图等先进的理念及方法推广应用于各层次受训人员的培训及教学中。在临床实习教学中,不断地以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实践技能培训等形式推动实习生教育,她经常说,“要发扬工匠精神、手术精益求精,操作轻柔、严格止血是预防粘连最好的方法”,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提醒基层学员们的话语。
在马彩玲教授带领下,妇科中心于年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妇产科学教研室团队《妇产科学》课程获得了年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此外,马彩玲教授还多次荣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奖、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奖、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新疆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8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10篇被SCI收录;主编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作为博导,带领博士生科研团队,将教学理念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中,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医疗及科研能力的人才,为新疆百姓服务。身为新疆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带领全疆妇科肿瘤医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紧跟国际前沿,促进新疆妇科肿瘤事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针对新疆特高发疾病——宫颈癌的基础及临床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提高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为世卫组织年在全球消除宫颈癌助力。
马彩玲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新疆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编委等。她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党员”“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新疆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卢晓梅
医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院长、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PI
卢晓梅研究员扎根新疆,长期在一线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多年来,她坚持不懈围绕新疆特高发肿瘤---食管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食管癌恶性表型调控的新机制:提出食管癌微环境中,有氧酵解的M2型丙酮酸激酶(PKM2)以非经典途径激活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且PKM2以蛋白激酶活性的二聚体方式,通过磷酸化STAT3Tyr位点调控食管癌细胞迁移、侵袭,为食管癌的靶向干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学术声誉得到同行认可,学术发现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于肿瘤浸润转移机制、分子分型等研究工作。
卢晓梅研究员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临床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常委、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MolecularBiologyReports》、《CellularMolecularBiologyLetters》、《Cancers》等期刊审稿人;《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疾病预防控制通报》编委;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会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
经过多年的积累,卢晓梅研究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2篇。先后主持科研课题共21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子课题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援疆计划2项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主要贡献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副主编、编委参编著作7部;培养研究生28名(包括博士生8名、硕士生20名)。
卢晓梅研究员当选新市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先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新疆青年科技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任伟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医大一附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
任伟新教授从事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三十余年,在全疆最早开展介入放射学诊疗和研究工作,率先开展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综合介入治疗研究、布加氏综合症介入治疗、肾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球囊支架成形术,填补新疆及西北地区空白,尤其对疑难危重的介入诊疗技术水平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为不断提高全疆外周介入诊疗的规范化,培养临床介入医师的能力,他带领的介入治疗团队在全国和全疆率先建立了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得到了全国介入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创立了全疆介入医学专科联盟,实现网上理论培训和在线手术演示和实时手术指导,对全疆开展介入诊疗的医师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提高介入治疗的质量控制。打造了一支介入急救队伍,对全疆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妇产科大出血的患者进行及时救治,推广介入技术在急诊大出血中的应用,并且培养了一批介入急救医师,挽救了大量的因产后大出血危及生命的孕产妇,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
在基础和临床的科研上,任伟新教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自治区自然基金和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等10余项,开展了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介入治疗技术的研究,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血供和介入治疗的基础研究,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积极参加国家介入治疗规范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及参编专著3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80余篇科研论文,培养了2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作为国家外周血管和综合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多年来,从肝癌的介入治疗开始发展到全身各系统的介入治疗,从介入诊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到临床实践,任伟新教授带领团队在全疆各地州推广肝癌综合介入(TACE+RFA)治疗及规范、胆道恶性肿瘤支架治疗、肝硬化介入综合治疗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急诊大出血介入治疗等多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医院培养了一批介入专业人才和团队,使全疆各族百姓在当地就可以获得介入新技术的成果。
作为新疆外周介入的学科带头人,新疆介入放射学的领军人才,任伟新教授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计划,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等职务。
严媚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医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儿科中心主任
严媚教授长期致力于儿童血液病与肿瘤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白血病、儿童淋巴瘤、医院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及专家组组长,她带领团队共同制定了儿童白血病、儿童淋巴瘤及儿童其它肿瘤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为全疆肿瘤患儿提供规范化治疗及分级诊疗标准,让全疆白血病及血液肿瘤系统的患儿不出疆就能得到规范高效的诊疗。
多年来,严媚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儿科学本科及本硕班、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等专业儿科学课程授课,同时担任儿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儿科学新进展课程主讲教师,身为博士生导师,她培养的儿科医学硕士、博士达30余人。为促进疆内外医学交流,提高全疆儿科诊疗水平,邀请国内著名的儿科学专家来疆“传道、授业、解惑”,为疆内外儿科医生搭建了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她带领团队成员经常前往全疆各地州对儿科医师进行授课培训,在推广儿童白血病的诊疗及危重症抢救等知识的同时,为培养儿科医师、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状况做出了积极努力。
经多年积累,严媚教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亚省部共建重大实验室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人文课题等20余项,在SCI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论著5部;荣获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结题成果三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医学教育三等奖等荣誉。
从医近30年来,严媚教授视患儿如亲人,处处为患儿着想,每次坐诊,在了解患儿病情后,她总会先问患儿家长家中是否有相关备用药品,若能用就不再开新药品;有的家长在孩子一有点头痛脑热时就要求打针,她总是耐心解释开导,告诉家长吃药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打针……就是这些日常小细节被患儿家长传为口碑,使她拥有了一大批“铁粉”,很多家长在孩子长大后仍念念不忘这位“严大夫”。
年,她带领的科研团队入选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计划;年入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新疆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荣获新疆医科大学巾帼建功标兵、一附院优秀教师等荣誉。
近年来,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新医大一附院小儿内科是全疆唯一跻身西北小儿内科排行榜的专科,疆内排名第一,年、年、年西北地区排名第二,年、年西北排名第三。
周晓辉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医大一附院老年病科主任,老年医学学术带头人,第一临床医学院老年医学教研室主任
周晓辉教授从医30余年,秉持视病人为亲人的理念,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努力为全疆各民族老年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患者做好诊疗服务,累计完成了数万人次的诊治工作。作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华老年医学会关于《中国老年房颤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诊治的专家共识》等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曾获“自治区优秀医疗保健专家”荣誉称号,医院“精神文明标兵”称号。
周晓辉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她始终坚持讲授本科生、硕士生《老年医学》、《临床医学概论》、《临床药理学》等课程;参编《老年医学》本科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材;培养的数位研究生获自治区级、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多次荣获“理论课学生评教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多年来,她紧紧围绕新疆老年病防治工作实际,开展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坚持十余年时间,完成新疆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了其流行特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新疆地区汉、维两民族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为我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了第一份同一区域不同民族AD和MCI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高新技术发展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周晓辉教授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天山英才计划”(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新疆自然科学专家,兼任新疆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国际老年医学杂志》、《新疆医学》等杂志编委。
经多年的努力,新医大一附院老年医学学科取得了显著进步,获得疆内外同行们的认可。年医院老年医学学科获得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在医院管理研究所西北专科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及年西北专科排行榜位居第四。
(部分照片为资料图)
来源:宣传科
责编:姜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