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我国第一例日本血吸虫病是由美籍医生Logan于年在湖南常德经虫卵检查确诊。一、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等6个阶段(图6-4)。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虫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个,一部分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另一部分沉积于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肠壁组织中的虫卵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致局部组织坏死,虫卵随破溃组织进入肠腔而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钻入螺体内,再经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发育成大量的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体的表层自由游动。人、兽等终宿主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后,尾蚴便很快钻进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为成虫。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生活史。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二、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为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淡水螺类,外形很像螺丝钉,所以人们叫它钉螺。钉螺长度一般为1cm左右,宽度不超过4mm。钉螺有两种:一种螺壳为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纵向条纹(叫做肋),这种有肋的钉螺叫肋壳钉螺,一般分布在湖沼地区;另一种比肋壳钉螺略小,螺壳为暗褐色或黄褐色,其表面比较光滑,这种没有肋的钉螺叫做光壳钉螺,一般分布在山丘地区。三、流行环节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病,凡是粪便中排卵的感染者或感染动物均为传染源。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几十种之多。在家畜中有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及家兔等;在野生动物中有沟鼠、黑家鼠、黄胸鼠、姬鼠、野兔、獐、猴、狐、豹等。其中,牛、羊、猪、犬及野鼠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与方式血吸虫病是通过接触传播,即当人、兽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可感染血吸虫病。人感染血吸虫病的途径主要有生产性感染和生活性感染两种类型。在易感环境从事插秧、田间管理、割运湖草、抢收早熟作物、捕鱼捉虾等生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此外,抗洪抢险时由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次数多、时间长,也易引起感染,甚至群体急性感染。从事洗衣、淘米洗菜、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血吸虫感染。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黏膜受染。四、临床表现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视患者的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以及异位损害。(一)急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往往是人们在短期内接触含有大量尾蚴的水体所致,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亦可发生于再次感染大量尾蚴的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发病多在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潜伏期大多为30~60天,平均约40天。患者常因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防汛等大面积接触疫水而感染。其间可出现接触处疫水皮肤发痒或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等尾蚴性皮炎和童虫移行损伤的表现。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起病急,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二)慢性血吸虫病轻度感染者、急性血吸虫病经过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轻者无症状,或每天腹泻2~3次。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同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力减弱。在流行区,90%以上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处于亚临床状态,不定期出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三)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重度感染者,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经过较长时期(5~15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在长期、广泛的肝纤维化病理基础上,演变为肝硬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即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劳动力减退,常伴有性功能减退。肝肿大,质硬,无压痛。脾肿大明显,可达脐下。腹壁静脉曲张。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甚至出现肝昏迷。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毒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根据其主要
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五、治疗(一)病原治疗病原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吡喹酮为片剂,每片mg。对于急性、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均有很好的病原治疗作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较轻,约40%的病人服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服药后数小时,且持续时间短,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消失。少数反应较重者可给予对症治疗,如出现腹痛时,使用解痉药;出现呕吐时,给予止吐药;出现皮疹时,使用抗过敏药。另外可给予适量维生素B1、B6及谷维素等,一般1~3天内可消失。(二)服药注意事项对于合并有严重心率紊乱或心力衰竭尚未控制者,肝代偿机能极差或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一般不宜用吡喹酮治疗;合并精神病者禁用;合并癫痫者在住院严密观察下慎用。(三)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1.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液体、钾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或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加用皮质激素,以增进退热效果和改善病情;并发感染者,及时使用抗生素等。2.病原治疗吡喹酮成人mg/kg体重,儿童mg/kg体重,6日疗法,每天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2天分服完,另二分之一在第3~6天分服完。吡喹酮治疗见效快,轻型病人在服药1个疗程后2~4天内,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中型或重型病人需治毕1周或更长时间,体温才降至正常。约50%的病人于服药后当天可发生伴有寒战、高热等类赫克斯海默反应,体温可比治前升高1℃左右,出现体温“反跳”现象。对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仍不退热者,如无其他原因,可在停药2周后重复一个疗程。对未经治疗体温已降至正常的急性血吸虫病人,吡喹酮用量可按慢性血吸虫病疗法治疗。(四)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进行病原治疗,其方法有:2日疗法,吡喹酮总剂量成人60mg/kg体重,儿童体重不足30kg者总剂量可加至70mg/kg体重,分2天,每天2~3次,餐后服。成人体重超过60kg者不再增加剂量,仍按60mg/kg计算;1日疗法,吡喹酮总剂量40mg/kg体重,一次顿服。(五)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1.病原治疗对大多数肝脏代偿功能良好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体重,2日疗法。对年老、体弱、肝功能差的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体重3日疗法,或90mg/kg体重6日疗法。2.巨脾型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脾肿大达Ⅲ级或Ⅲ级以上,或虽只达Ⅱ级但有明显脾功能亢进者,或伴有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和上消化道出血史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3.腹水型治疗以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治疗方法主要有:①支持对症疗法:卧床休息,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②利尿疗法;③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方法有输入白蛋白或血浆,自身腹水直接静脉再输入,自身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术等。4.侏儒型治疗侏儒型血吸虫病对病原治疗反应良好,治疗后生长发育常可获得明显改善。未改善者可试用激素治疗,如生长激素、性激素等。5.结肠增殖型治疗此型患者常继发肠道感染并易发生恶变。首先应进行病原治疗。对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无明显疗效者,有结肠增殖肥厚形成肠梗阻或广泛多发性息肉者,或活组织检查提示黏膜异位腺体有间变等患者,均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wkh.com/jbjs/1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