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简明儿童肝脏病学》共分49章,对儿童肝脏的生长发育特点、肝病的共同发病机制、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进行了归纳。从儿童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先天性等方面,对共计约40余种儿童肝病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该书专业性较强,较适合肝病科医师,尤其适合青少年肝病专科医师等参考阅读,也可为儿科医师、内科医师等提供更多儿童肝病相关的背景知识,开拓临床诊治思路。
本文摘自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章节,主要对儿童慢乙肝诊断、随访等要点进行梳理。
HBV感染是导致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尤其在我国90%以上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源自儿童期感染。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大部分病情较轻,但也可在儿童期发生严重的肝损害,包括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且面临着之后的生命过程中发展至成人期的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包括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在免疫活动期应开始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首选干扰素,不能使用干扰素的儿童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流行病学史和自然史
HBV感染一般多以急性肝炎与隐性感染过程自限,预后良好。如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学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则可明确为慢性HBV感染。在我国,围产期和婴儿期感染者约90%成为慢性HBV携带状态;5岁以下的感染者约30%转为慢性;而青少年和成人仅为5%~10%。因为在生命早期宿主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HBV的功能不健全,易致HBV感染,且一旦感染则易形成慢性携带状态。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接种和积极开展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我国人群HBsAg的阳性率已明显下降,年据中国CDC统计0~4岁儿童HBsAg阳性率已降到0.32%,5~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已经降到0.94%,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估计目前15岁以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至少万以上。儿童HBV感染自然史可分为5个阶段:HBeAg阳性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慢性肝炎(免疫清除期),HBeAg阴性慢性感染(非活动携带期),HBeAg阴性慢性肝炎(再活动期),HBsAg阴性患者(隐匿性HBV感染)。
01免疫耐受期
儿童慢性HBV感染初期也就是免疫耐受期,通常无症状,ALT正常,HBsAg和HBeAg高水平,HBVDNA高载量,肝组织学炎症轻微或正常,此期一般不予抗病毒治疗。
02免疫清除期
因病毒和宿主持续相互作用导致肝脏损害,无症状或轻度乏力和纳差,伴随ALT升高和HBVDNA下降,此期即免疫清除期。
03非活动携带期
非活动的HBsAg携带状态,其特点是HBeAg阴性,HBeAb阳性,ALT持续正常和低HBVDNA载量或HBVDNA检测不到,儿童在此阶段可能有非特异的或者轻微的纤维化。
04再活动期
再活动期为非活动期患者由于病毒选择性前C区变异致HBV复制再活跃和ALT再次升高,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或再次出现HBeAg阳转。
05隐匿性HBV感染
HBsAg阴性患者过去称之为隐匿性HBV感染,这部分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出HBsAg,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检测出HBVDNA,但肝组织中可以检测出HBVDNA或HBVcccDNA。如果患者HBsAg消失发生在已经肝硬化之后,仍有肝硬化持续进展甚至肝癌发生的风险。在免疫抑制情况下,HBV可能出现重新活跃,此时需要抗病毒治疗。
一般来说,儿童HBe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肝炎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
监测及随访
儿童一旦确诊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就要接受常规及终生监测,监测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可能的治疗时机。详细的体格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肝和脾的大小及性状,而且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