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史学学科建设意义及其现状

中国公众史学学科建设意义及其现状

当下中国正处于公众史学学科建设期,相当多的基本问题需要学界来回答。要求“以职业化的方式建立一个公众史学学科”[1],这是得到大家赞成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科建设?目标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现状又如何?这些是本文拟回答的。

学科建设可以做强做大中国公众史学。学科是现代社会中知识体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模式。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现代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一种东西不能成为学问体系,难立身于学界,难立身于高校,社会地位自然也不会高。公众历史不能建设成为公众史学,永远难容于历史学。一旦有了公众史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历史学体系中找到自己合法的位置。学科建设是一种整体的知识谱系建构与队伍培养方式,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员队伍和设施。具体地说,包括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六大要素。显然,这是一种有规划的、集团式的做事方式。它涉及了学科发展的多个方面,考虑周到,自我意识更强,从而能发挥出学科的整体团队力量。没有学科建设意识,必然是零星的、盲目的;而一旦有了学科建设意识,也就从无意识转为有意识的活动。对于公众史学这样的新学科来说,更要呼唤系统的学科建设。从近三十多年的史学发展来看,没有学科是不行的,会大大制约其发展。正如姜新教授所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与中国史学界分别提出建立公共史学与应用史学新学科,其共同的动因是为了寻求摆脱危机,发挥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途径。然而,美国公共史学建立了学科,取得了丰硕成绩,得到社会赞誉;中国的应用史学却未能形成独立学科,反而遭到学术界的批评。”[2]20世纪后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进行公众史学的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开始重视公众史学学科建设。台湾、大陆学界,先后有意识地开展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学科建设。有了学科,就有了整体力量,就可以立足于高校。

[1]陈新:《“公众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学术月刊》年第3期。

[2]姜新:《20世纪美国公共史学与中国应用史学的不同命运》,《历史教学问题》年第1期。

[3]王希:《“把史学还给人民”——关于创建“公共史学”学科的若干想法》,《史学理论研究》年第4期。

[4]何多奇、代继华:《简论20世纪美国的大众史学》,《史学理论研究》年第3期。

[5]陈仲丹:《公共历史的概念与学科定位》,《甘肃社会科学》年第1期。

[6]李娜:《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江海学刊》年第2期。

[7]李娜:《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江海学刊》年第2期。

[8]王希:《“把史学还给人民”——关于创建“公共史学”学科的若干想法》,《史学理论研究》年第4期。

[9]韩俐彦:《历史知识社会化与公共史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年第5期。

[10]冯清华:《当前历史热背景下的公共史学初探》,《黑龙江史志》年第17期。

[11]李娜:《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江海学刊》年第2期。

[12]李娜:《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江海学刊》年第2期。

[13]钱茂伟:《大家来做小历史》,《海宁史志》年第3期。

[14]陈晓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wkh.com/yijk/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