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对日企开出亿元反垄断罚单
在国家发改委本月初宣布已完成对日本12家企业实行汽车零部件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后,反垄断罚单如同一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相干企业如坐针毡。而现在,宝剑正徐徐落下。 轴承制造商日本精工株式会社(NSK)官方站19日发布公告称,其因违背中国《反垄断法》,被中国国家发改委处以1.7492亿元人民币(约29亿日元)的罚款。这是此轮中国汽车反垄断调查风暴以来,12家涉嫌垄断的日本零部件企业中首家表露被罚款的日企。 随后,日本精工的竞争对手、轴承制造商NTN也表示,中国国家发改委已对该公司开罚1.192亿元人民币。 仅仅一天之内,发改委就向两家日企开出总计约2.9亿元人民币的罚单。有业内人士分析预计,12家日本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罚单总额将超过10亿元。 日本精工领到首张罚单之前就是“惯犯” 早在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已完成了对日本12家企业实行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的消息。 媒体此前流传的12家涉案日企的名单中,除日本精工外,还包括东海理化、普利司通、松下、奥托立夫、天合德国控股、G.S.Electech、古河电气、矢崎团体、电装团体、金刚石电机及藤仓公司。触及的零部件产品包括加热器控制面板、转向信号灯开关、雨刮器、电锁、仪表盘仪器、安全气囊、方向盘及座椅安全带。除汽车核心动力系统之外,包括了其他零配件的多个门类。 半个月来,反垄断罚单会最早开到哪家企业头上、开出多大金额,一直成为汽车业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昨天日本精工官上的1纸公告,为本轮汽车发垄断惩罚率先“揭盅”,1.75亿元人民币的罚款金额格外令人瞩目。 除在官发布公告,总部位于东京的日本精工同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发表的声明称,该公司正全力配合中国发改委就汽车轴承业务的调查。如果罚款对接下来企医治白癜风的特效药业盈利造成任何影响,将进一步做出表露。 日本精工创建于1916年,具有将近百年的轴承生产研发历史。1992年,日本精工进军中国市场,在北京建立事务所,随后陆续在合肥、沈阳等多地建立生产基地。目前其在轴承领域具有日系企业第一、世界第三的市场占有率,而在中国则是市场份额第一的轴承厂家。 彭博社19日援引日本精工媒体公关部门负责人田上武俊的话表示,违法行为产生在2000年至2011年6月期间,关于具体违法细节不详。 事实上,这次发改委开出的罚单并不是日本精工首次因触碰反垄断法红线而被罚。此前,日本精工在包括日本国内和美国、新加坡、欧盟、澳大利亚因串通投标、操纵价格、组建垄断同盟等缘由遭受当地有关部门的处罚,最大的一笔罚款到达6.24亿欧元。 就在今年5月,日本精工因与另外两家日本轴承制造商不二越(Nachi)和光洋精工组建卡特尔同盟,密谋在澳大利亚市场对轴承产品的价格进行操纵,刚刚在澳大利亚被处以300万美元罚款。 除日本精工,一样位列日本轴承企业前三甲的NTN昨天也宣布因违背《发垄断法》而收到发改委1.19亿元人民币罚单。据了解,NTN全称为NTN株式会社,是世界综合性精密机械制造厂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五大轴承商。该公司于1918年成立于日本,总部设在大阪市西区,在日本国内有11家制作所,25家营业所和3家研究所;在国外具有20家独资生产厂、2家研究所和48家营业所,于1971年进入中国。 罚单将陆续公布12家日企罚单或超10亿元 自2008年《反垄断法》实行以来,反垄断大斧第一次轮到汽车业头上,这对未来汽车行业格局重塑将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预见,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深入,对相干车企和经销商而言,冲击难以避免,多家车企将领到反垄断罚单。有媒体称最少12家日本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罚单总额将超过10亿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进军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预计发改委在近期将公布详细的情况,12家日本零部件企业限制价格,已影响到市场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违背了《反垄断法》,日系零部件封闭的供应链必须要打破,重新遵照市场秩序规范运作,这将有益于增进全部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权势”广泛。在201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日本企业就占有29家,超过美国和德国。全球汽车业对日本零部件供应均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在华整车合资企业更是如此。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从日本进口额为95.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27。其中核心零配件如变速箱、离合器等,进口占比均到达45,制动器进口占比达33。 与欧美整车厂纵向垄断情况不尽相同,日系零部件企业主要是触及“横向垄断”,通常是在投标进程中,通过多家企业“串通”,以一家企业报低价,其他企业报高价的方式,轮番中标。日本企业通常比较“抱团”,这样的方式对日企来说恍如已成“行规”。 盖世汽车总裁陈文凯表示,屡犯屡罚、屡罚屡犯,一旦垄断败露,就立即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却屡教不改,这就是日本企业习惯性抱团垄断零部件价格的表现。不过,世界汽车产业对日本零部件的依赖性很强,为日本企业垄断零部件价格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零部件市场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动力轴承这样的重要零部件。目前世界范围内,主流的轴承生产企业只有以瑞典SKF和日本精工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国内企业如万向团体等虽然也有生产轴承的,但主要匹配在商用车上,相对来说,国内能用于匹配乘用车的轴承生产企业几乎没有。日本精工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构成垄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端轴承产业薄弱、大量依赖进口的现实。 虽然发改委还未公布消息,但日本精工和NTN领到罚单已被确认。除这两家企业外,普利司通等日本零部件企业皆可能因违背中国《反垄断法》而被罚。作为世界轮胎业3巨头之一的日本普利司通公司在美国市场曾有案底,在今年2月,日本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承认操纵汽车零部件销售价格的行动违背了美国《反垄断法》,同意支付4.25亿美元的罚款,这是在美所有汽车零件商牵扯进反垄断调查中力度最大的罚款。 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达成并实行垄断协议的,和滥用市场安排地位的,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10以下的罚款。罚款额度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10浮动,而其中影响的因素有,是否是配合调查,是否是积极改正垄断行动,和垄断行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和造成影响的大小。 业内人士指出,相干垄断企业能否把价格调解到公道水平,今后敢不敢再弄垄断,关键在于这次的处罚是否是足够严厉。虽然《反垄断法》对经营者的法律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具体处罚方面是有很大弹性的:罚款金额为上年度销售额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10之间,意味着既可以从轻哪家医院医治白癜风最专业处罚也可以从重处罚,裁量权完全掌握在反垄断部门的手里。只有从重处罚垄断涉案企业,才能对其他车企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