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穴针刺角度分析面肌痉挛的发病机理
面肌痉挛又称半面痉挛、面肌抽搐,表现为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无痛性的抽搐。以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为特征,多呈进行性发展,可渐至同侧各面肌痉挛。多见于眼睑、口角和颊部,以中老年妇女多见,精神紧张或劳累过度可使抽搐越发频繁、严重。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如面神经炎、脑炎等。正因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原因不明,才为吾等之讨论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今次,吾等要重点讨论的就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机理问题。
本病属于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针灸对此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单穴治疗面肌痉挛尤其值得业针者深研细核之。此中,不仅各单穴治病的疗效之多寡值得回味,而且在观察疗效的背后,亦有益于揭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机理。
余业针以来,遍考及搜集相关报道,觉各经脉诸穴中,能以单穴治疗面肌痉挛者无多,惟有后溪、丰隆、光明、翳风而已(因翳风穴当面肌痉挛发病附近,临证又多用穴位注射之法,则不在此次讨论范围之内。其它,除单穴之外,治疗面肌痉挛之选穴多在病变局部取穴,且用穴较多、针法繁复,其临证取效机理必亦繁杂,故而难以辨析面肌痉挛的发病机理,则亦不在此次讨论范围之列)。然则,此三穴皆属远端取穴,其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取效机理何如?吾等还是依旧制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论起------
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灵枢·经脉第十》:“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頞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从经脉循行来看,其可治原发性面肌痉挛自在情理之中也!
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亦属胃经之络穴。《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从经脉循行来看,其可治原发性面肌痉挛亦在情理之中也!
光明穴属足少阳胆经,亦属胆经之络穴。《灵枢·经脉第十》:“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頞,下加颊车---”。从经脉循行来看,其可治原发性面肌痉挛亦自不待言!
前面提到,面肌痉挛好发于眼睑、口角和面颊,故可依经脉循行,辩证选取后溪、丰隆、光明穴治之。
俗话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然,以上三穴临证可治面肌痉挛,何也?除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可说得通之外,其获效之机理是否有相通之处欤?其经脉循行是否有交集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交集就是—“心”。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灵枢·经脉第十》:“小肠手太阳之脉---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后溪穴与“心”有关,自是不难理解。然则,丰隆、光明穴如何与“心”相联系呢?大家注意:巧合的是此二穴皆属络穴。这种巧合,令吾等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