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广的知识面、缜密的临床思维、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医生提高诊治水平至关重要。
《临床思维养成“季”》是一档病例分析栏目,旨在立足临床思维,结合临床实例,分享临床医生对临床肝病以及疑难肝病的诊治体会。
本期我们整理了解放军第九00医院(医院)肝胆内科主任李东良教授分享的疑难肝脏病例分析《从一例未明原因肝硬化到一个罕见病家系的发现》。
病例介绍
患者是一名年轻男性,21岁,因“反复呕血7个月,再发19天”入院(年10月9日),其7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且有3年饮酒史和吸毒史;但无肝病及肝病家族史。
特点分析
患者此次入院主要表现为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同时体格检查发现存在贫血、消瘦、肝、脾肿大(巨脾);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的贫血,血细胞三系减少、肝、脾肿大,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
肝脏病理如下图所示:
综合以上,该如何诊断?需如何鉴别?
思路分析及诊断
结合该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考虑诊断为酒精性肝病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贫血。
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保肝、抗凝、纠正贫血等治疗好转后患者第一次出院。
二次入院
但是,在年8月12日,距上次入院仅1年不到,患者再次入院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患者在劳累和户外活动过多后出现了“眼黄、尿黄伴皮肤瘙痒、灼热、剧烈腰部疼痛、便秘”等不适。查体发现患者双侧手掌色素沉着、过度角化、双侧膝部皮肤破溃、可见陈旧性疤痕。
追问患者病史,其自幼在日晒后就会反复出现暴露部位烧灼痛、针刺感及瘙痒,家中两叔叔及胞兄也有不同程度的光过敏现象。
同时化验检查方面也存在异常,肝功能ALTU/L,TBIL.7umol/L,肌酸激酶CKU/L,凝血功能PT20.10sec。
第二次入院的病例特点
思路分析及最终诊断
根据分析指示及基因检测,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
知识点概述
那么,什么是血卟啉病?
血卟啉病(prophyrin)又称为血紫质病,系机体在血红素合成过程中酶活性发生变化或缺陷,从而导致卟啉或卟啉前体物质累计于组织、血液或出现于尿中,并造成组织器官损伤,表现出各种症状。
卟啉是血红素生物合成中所生成的中间产物,主要在骨髓和肝内合成,是人体唯一内源性光致敏剂。
血卟啉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胃肠神经紊乱、5-HT升高)、光感性皮肤损害(卟啉是体内唯一的光敏剂,其中尿卟啉最强、粪卟啉和原卟啉次之)和神经精神(原因未明,可能与卟啉前体物质破坏神经组织有关)三大症状群。
其分类如下:
其发病机制及遗传形式也各有不同:
该病主要通过测定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卟啉前体,或荧光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浆及红细胞中的卟啉进行诊断,同时临床上也常采用对尿液的简易筛查法。
治疗上需要避光、防晒以预防诱发因素,同时还需针对性治疗,比如输注红细胞、静点或用口服葡萄糖、服用西米替丁来反馈抑制ALA合成酶,对于腹痛,可用氯丙嗪治疗,赛庚啶则可降低5-HT,同时辅以保肝等对症治疗,对于缓解期的患者,可予西米替丁口服,β-胡萝卜素对EPP也有一定疗效。
总结
在临床上,EPP属于一个罕见疾病,多数临床医生可能对此经验不足,同时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呈间歇性,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需要仔细观察捕捉具有特征意义的症状,询问既往史及家族史,亦不可过度依赖“肝脏病理”等金标准。
(文字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刘莉丽)
作者
简介
·李东良,解放军第九00医院(医院)肝胆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临床与预防学组委员,福建省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现代药物与临床,肝脏、InfectionInternational杂志编委。
·从事肝胆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34年,对肝胆疾病尤其是肝衰竭、肝癌、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先后获得国家、军队和省科研资助课题11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医学科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7篇,主编和参编著作5部。参与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和年《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专家共识》讨论和编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