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简讯第25期

年4月27日10:30-12:30,由消化内科陈世耀教授牵头的医院门脉高压MDT团队(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介入科、普外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病理科等7个科室)在15号楼3楼多功能厅开展第25次门脉高压MDT门诊。

本次MDT门诊共讨论7例病例,均为难治性门脉高压患者。我院门脉高压MDT团队的8位教授参与此次病例讨论,其中包括消化内科王剑副主任医师、李锋副主任医师,介入科颜志平教授,普外科胡国华副主任医师,内镜中心资深专家马丽黎医师、放射科徐鹏举副教授、超声科丁红教授、病理科纪元教授等。

现选取其中2例病例进行简要报道。

1

病例1

女性,66岁,确诊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年余,自年起出现反复大量的呕血黑便,胃镜检查提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至年间在我院消化内科行多次的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组织粘合剂+硬化剂序贯治疗。至年病情稳定,但年2月起再次出现反复黑便,年4月19日我院胃镜提示食管静脉曲张,下段粘膜红色征明显,胃底环贲门口见多条1.0-1.5cm曲张静脉,局部形成瘤样,表面粘膜红色征。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为7mmHg。

放射科徐鹏举教授阅片后,结合患者门静脉CTA影像学图片,考虑门脉高压伴侧枝循环开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存在左侧脾肾分流以及胃底左肾分流)。

消化内科王剑教授、李锋教授、内镜中心马丽黎医师等提出,患者既往多次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史,病情曾短暂控制,但近期反复出血,胃镜表现为重度胃底静脉曲张,局部呈瘤样改变,考虑此患者内镜治疗效果欠佳,而且影像学提示有脾肾及胃肾分流,再次内镜下治疗将存在较高的肺栓塞风险,因此不推荐该患者再次内镜下治疗。

介入科颜志平教授认为此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反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存在相对禁忌。患者Child分级为A级,提示肝脏储备功能可,且影像学提示门脉系统血管通畅,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PS)的指征。

普外科胡国华教授结合病例特点,认为此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伴反复出血,肝脏储备功能较好,可以考虑行脾切+断流术,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再出血风险。

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MDT团队给出两种建议:

1、外科行脾切+断流术

2、介入科行TIPPS手术

2

病例2

男性,48岁,慢乙肝病史20余年,10年前发现肝硬化,3年前开始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今年4月出现反复呕血黑便,血色素进行性下降,在我院急诊积极抢救后病情平稳。此后我院胃镜提示食管重度静脉曲张伴明显红色征,胃底见环周静脉曲张,周围静脉曲张呈弥散改变。HVPG为13mmHg。门静脉系统CTA发现门静脉血栓形成及多发脾动脉瘤。

放射科徐鹏举教授阅片后指出此患者门脉高压伴明显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主干近分叉处及肠系膜上静脉段血栓形成,并且脾动脉多处较大的脾动脉瘤形成。

消化科王剑教授认为此患者为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首次出血,门脉压力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预防再次出血。患者胃镜表现为胃底弥漫性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难度相对较高,可以考虑外科或介入下治疗。同时,患者存在门脉血栓形成,需要在控制门脉高压、预防再次出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抗凝治疗。

普外科胡国华教授结合患者年龄及肝功能情况,认为患者具备外科脾切+断流的条件,但患者脾动脉瘤十分明显,且存在自发破裂出血的较大风险,建议治疗前先采用介入的方法栓塞脾动脉瘤。

介入科颜志平教授仔细读片并研究病情后认为患者满足TIPPS手术指征,在介入下分流的同时可行脾动脉瘤栓塞术,一举两得。

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MDT团队给出以下两种建议:

1、介入科行TIPPS手术+脾动脉瘤栓塞术

2、介入科先行脾动脉瘤栓塞术,再至外科行脾切+断流术

经过2个多小时深入的病例分析和学术讨论,各与会专家协力为此次参加MDT门诊的7位门脉高压疑难病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第25期MDT门诊顺利结束。感谢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参与此次MDT讨论的诸位专家及同仁,也感谢各位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支持。我们门脉高压MDT团队将继续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再接再厉,以全球化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医学技术为保障,以个体化的最优诊疗体系为思路,结合团队中各个科室的优势和专长,为广大门脉高压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吴盛迪

校对:王剑

扫一扫,加入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wkh.com/rhzl/1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