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惜又一证券人猝亡,年仅36岁忙累

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 https://m-mip.39.net/nk/mip_6185592.html

近日有消息称:长信基金一位82年的地产研究员猝然去世。年仅36岁。周五晚上九点,他回家以后告诉太太,自己很累。太太8点醒来,发现身体已凉,送去急救,已经回填乏力。四十分钟后,医生宣布他疑似心卒或者脑卒死。

经记者核实,这名研究员目前就职于浙商证券,他拥有硕士学历,今年8月才刚入职浙商证券。

他此前曾在长信基金、金元惠理基金工作过。他做过IT、银行、地产行业研究员,调研过不少相关上市公司,在这些上市公司的调研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他的离去让那些曾经与他共识过的同事们哀叹不已。他的一位前同事非常难受地向记者表示,他就这么走了,太遗憾了。

他爱读书、爱思考,此前他写过一篇很专业的读书笔记,读的书是专业类书籍《-下一个大泡泡》。

这份读书心得写的非常专业而深入,在总结处,他对此书得出的三个总结性观点,更让人唏嘘不已。

他看待人口、技术周期对经济长周期的影响:

在我个人看来,人口周期可预测性是比较强的,而技术周期的预测相对困难,而且技术周期的渗透率提升曲线并不会像教科书那么标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经常是超预期的。确切来说,我个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速度是超预期的,近代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是,具体到某一项技术,渗透率提升往往慢于预期,因为人类的财富分布是金字塔形的,最富有的人占比是很低的,新技术在最初阶段穷人是消费不起的,只有在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后,渗透率才能快速上升。

他看待经济预测偏差:

我个人看来,我们不能没有体系,否则投资就只是乱碰运气;但是也不能迷信体系,因为一个预测体系只是对复杂世界的一个简化模型,并不能代替世界本身;所以理想的体系要能够与时俱进。

最后一点,也是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从超长周期中的人口变迁来看,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

所以要保持乐观,努力工作,好好享受时代给我们的红利,方能不负此生。

从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的专业与乐观,而这乐观更让人心疼不已。

基金行业是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但它又如此诱人而美好,引得无数热爱投资研究的人全身心投入。祝福这位研究员在天堂安好。希望基金行业的投研小伙伴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都健康而快乐。

“中国金融人士最新健康状况报告”首发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医学专家于世北老师在会议中首先发布了“中国金融人士最新健康状况报告”,此报告由中国医师协会HMO、医院协会MTA、慈铭体检集团多方联合,收集份金融业人士调查问卷同时结合慈铭体检万金融业体检档案进行综合数据分析汇总得出。报告中提到金融业人士普通存在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慢性病发病率高的情况,这些都是透支健康、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猝死的因素。

金融业人士工作时间:

49.7%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6到55个小时;

39.2%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55到65个小时;

12%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5个小时;

他们每天工作时间平均长达12个小时以上。

金融业人士工作压力:

28.3%的受访金融业人士认为目前压力过高,希望能有放松时间,清理内心压力,而男性金融行业人员受访者认为压力超过80(以为身体承受极限)以上的有45.9%。

综合数据分析显示,从事金融领域的人员慢病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颈椎病为34%、口腔病28%、肠胃疾病22%、脂肪肝20%、高血压16%。在解读报告时表示,过度劳累、过大压力,长期生活不规律加之应酬频繁,压力缠身,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种下病因。最终一朝突发,造成猝死,以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阜外著名心内科主任张澍:

心脏猝死为什么青睐金融业人士?

“猝死”指的是在1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近年来在20—50岁的金融业人士身上频繁出现,因为发病急,病势猛,很少有人能死里逃生。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是42/10万,据此推算,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平均每天人左右。其中,金融业人士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医院著名心内科主任张澍随后就金融业人士职场猝死现象发表精彩“心”声。

金融业人士压力大突发心梗更易致命

金融业人士通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经常体力透支,加上吸烟、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是发生心梗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人士发作心梗时致命性更高。”年轻人常常自认为身体“健康”,容易忽视自身出现的早期症状,即便出现早期胸闷、胸痛症状也不易引起重视,推迟就医,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烟酒是猝死的重要诱因

猝死诱发因素常见的就是大量吸烟,饮酒、情绪波动、运动过量、极度疲劳。

最重要的因素:

吸烟。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可以导致血管内皮严重受损从而诱发急性血栓。

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一是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可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梗死。并造成血压的急剧波动引发脑出血。

胸闷胸痛是猝死前兆

“猝死的前兆,一部分人有,一部分人没有。”张澍介绍,对于那些有前兆的人,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与冠心病有关的猝死前兆往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一般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胸部或胸部附近感到闷、压迫感、烧灼感,不到1/3的病人有胸痛感;此外,还有一些人表现为颈部的紧堵感、甚至是背部的不适感。这些症状虽然不典型,但也要引起重视。

患者可从以下两点对照:

一、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疼痛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或过去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心绞痛,并伴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有濒临死亡感等症状;

二、没有心绞痛的时候,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痛、下颚痛、呼吸急促、憋气、咽部异物感、胃部严重烧灼感、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和神志不清等,应尽早就医。

早期抢救是关键

心脏性猝死后,4分钟以内及时对心脏猝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有50%的成功率,患者有一半的机会能起死回生;6分钟内仍然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如果超过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只有10%;超过10分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在场的人员,立即给予及时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金融业人士应对心脏性猝死,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首先是戒烟;其次是限酒:甘油三酯严重升高者立即戒酒,无饮酒习惯者不提倡饮酒,有饮酒习惯者应将每日酒精摄入量控制在男性30克、女性20克以下;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预防高血脂和高血压。同时合理制定生活目标,适时调整情绪,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要注意查体,发现问题及时诊治;同时还建议有血脂不正常、高血压及有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人群最好再定期做相关的筛查。

为金融业人士健康而努力!

参会的多方机构在会议中携手启动了首都绿金健康圈筹建工作,共同探讨包括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心理健康与心理失调、运动管理、远离猝死,癌症预防等一系列金融业职场人士健康促进方法的可行性,包含通过与专业体检中心合作进行猝死风险筛查、为金融业人士打通国际就医转诊通道、在金融企业设置健康小屋等方法,以期达成首都金融业人士健康之理想目标。

忙、累、高压,金融人士的健康都去哪儿了?

几乎所有人都理解忙、累和高压是现代职场的潜规则,却鲜有人   作为东海证券营业分部的副总经理,童彬和这个行业的大部分从业者一样,性格好强,渴望在这个充满可能性和光环的行业里证明自己,把40岁退休当成人生目标。年,他带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航运金融研究生的履历,回国进入证券公司做了行业研究员。随后那波著名的牛市让他的职业也快速发展,经历几次跳槽之后,童彬逐渐转型负责团队管理和大客户服务。

  这份工作需要承担的精神压力一点也不低于它的专业技术难度。8年来,童彬既看过客户的账户从0万变成万,也目睹了有的账户从0万跌到只剩一半。“万的账户两天跌10%就是50万啊!”——钱成为上下浮动的数字这件事,几乎让童彬的精神一直处在紧绷状态中。他经常晚上睡不着,每天都担心会有突发事件,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要刷财经新闻。

  在上海东方证券负责企业IPO和再融资项目的叶纯,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也很不满。工作6年来,最繁忙的情况下,他每天睡眠甚至不足4小时。“我有一次去证监会报材料,之前已经熬了两个通宵。我到时保荐人不在,然后我在外边等的时候就直接站在走廊上靠墙睡着了。”

  入行之后不久,童彬就患上了浅表性胃炎,而在叶纯所在的公司里,同事间经常交流的话题是如何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相应的工作状态。虽然他们并没有刻意强调这是工作压力所导致,但精神压力与胃病之间其实有相当的关联性,它已经是近年来医学界普遍提出的问题。

  年,中国医师协会HMO、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慈铭体检集团曾联合发布过一份《中国金融人士健康白皮书》,其中提到肠胃病几乎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病,患者比例超过9成。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韩小红当时在报告的解读中对媒体表示,金融从业者常年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加上饮食不规律和营养失衡,这些成为肠胃病在这个人群中高发的主要原因。

童彬和叶纯的生活状态在公司人群里并不是个案。几乎所有人都理解他们所从事的金融业把特别忙和高收入作为潜规则,却少有人—包括从业者在内—      年5月18日,日本《读卖新闻》发布了一则报道称,日本自民党已撰写了一份防范就业人士过劳死的法案,并拟提交国会审议。这份法案要求政府对日本上班族因过度工作而拥有的糟糕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过劳死预防措施,并明文规定予以强制执行。这个新闻相关的背景数据是:年在日本因过劳而确诊患脑部或心脏疾病的有人,患心理疾病的有人,其中有93人自杀或自杀未遂。

早在年,日本NHK电视台曾经制作了一档名为《无缘社会》的纪录片,讲述日本社会的孤独死现象。独居老人死去的房间里持续播放着综艺电视,尸体被发现时,画面正在播放年轻女孩载歌载舞。节目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许多日本上班族觉得在那里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生活。

从三菱银行退休的高野藤常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回忆了自己42年的职业生涯,“我时常工作到凌晨两点才回家,在社会上所建立起的人脉几乎全部都是工作上的关系”。到40多岁时,高强度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高野换上了抑郁症和糖尿病,后因离婚又失去了与儿女们见面的机会。退休之后,连工作场所这个与社会的唯一联系也失去的高野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严格控制着饮食,并且需要按时服用抗抑郁药物。“现在回想起当时那么拼命地工作,实在有点可笑,当时的透支都变成账单寄还给我了。”

高野的经历让人唏嘘,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忙和累,加薪和升职未必一定能换来快乐人生。而职业精神也不应该表现为工作机器,更不值得以牺牲健康和个人全部生活为代价—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其实真的应该Takeiteasy。

一个好消息是,大公司在职场健康问题上正表现得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wkh.com/yijk/11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